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湖北省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的廣袤大地上。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還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考古成果,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公園以展示“天下第一臺”——章華臺為主體的龍灣遺址考古成果及其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環境為核心,同時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覽、休閑游憩、研學拓展、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為世人呈現了一幅楚文化及荊楚歷史風貌的壯麗畫卷。龍灣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上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則是盛楚文化的代表——楚王離宮建筑群(章華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家園囿宮殿遺址,總占地面積達100.9平方公里。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放鷹臺遺址群,西部為黃羅崗遺址,共同構成了龍灣遺址的宏偉格局。
步入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2.3平方公里的保護展示區。這里依自然地勢營建,對夯土臺基進行覆土保護和環境復原展示,仿佛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輝煌的時代。以放鷹臺、打鼓臺、鄭家湖臺、娘娘墳臺、瓦屋場等遺跡展示區為核心,公園建成了以楚章華園囿宮殿遺址的文物保護為基礎,以龍灣遺址博物館、章華臺基址展示館和濕地花海景觀為支撐的全方位展示體系。通過文化遺跡、考古發掘現場、古環境復原及自然綠化等多種展示途徑,向世人呈現了一個以“天下第一臺——章華臺”為主題的國家級遺址公園。
章華臺,作為龍灣遺址的標志性建筑,其重點遺跡展示無疑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根據考古發掘的建筑遺跡和考古勘探情況,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章華臺的基本規制。這是一座園林式建筑布局,主體建筑章華臺位于最東邊,為三層高臺建筑,坐北朝南,氣勢恢宏。西部則為兩層臺建筑,東高西低,形成了鮮明的層次感。臺南地貌平坦,似為廣場式建筑,為當時的集會與活動提供了寬敞的場地。臺北、臺東則亭廊環繞,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臺東有河流蜿蜒流過,臺西、臺北則有湖水漾波,為這座宮殿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柔美。
章華臺的建筑技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楚國建筑以其雄偉壯觀、依山傍水、景物相融的特點而著稱于世。章華臺作為楚宮建筑的代表,不僅體現了楚人高超的建造技藝,更展現了他們對美的無盡追求。章華臺層臺累榭、金木齊用、造型生動、精雕細刻、鞣涂繽紛、裝飾精微宏麗,內容廣泛神奇。土木結合是章華臺建筑中的一大特點。遺址中發現的出肩的柱洞構造與臺基構為一體的地溝遺跡,以及城門與宮室周邊及上部立有的木框架,都展示了楚人在建筑技藝上的卓越成就。木框架的結合部位還采用各種榫卯結構形式加以連接,使整體建筑達到了土木相依的最佳效果。
天下第一臺--章華臺
走進龍灣遺址博物館,更深入地了解這座千古名臺的輝煌歷史。博物館位于章華臺基址展示館景區內,分上下二層,以楚王離宮主體建筑章華臺遺址為依托,采用模擬展示與實體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對古遺址進行生動而直觀的展示。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大型浮雕《章華美景·靈王盛宴》。這幅浮雕采用分段式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修建章華臺的主要作用以及當時的盛況。
浮雕的正中央,是楚靈王宴請列國諸侯的場景。只見楚靈王高坐龍椅之上,身著華麗的服飾,面帶威嚴的笑容,正與列國諸侯舉杯共飲。這一場景生動地展現了章華臺在當時作為楚國外交禮儀重要場所的地位,也寄托了楚靈王愿與諸侯和睦共處的政治抱負。浮雕兩側,則是細腰美女輕歌曼舞、樂師們彈奏楚樂的場景。這些細腰美女身姿婀娜、舞姿翩翩,樂師們則手捧樂器、神情專注地演奏著動人的樂曲。這一場景不僅彰顯了楚國的文化性格以纖細為美的特征,更讓章華臺得名“細腰宮”,成為了楚國文化鼎盛繁榮的最好見證地。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探索博物館的其他展區。在“非我莫屬”展區中,通過一系列珍貴的文物和圖片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龍灣遺址的考古發現歷程以及楚國的歷史背景。這些文物不僅展示了楚國的文化瑰寶和工藝水平,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楚人對于家園的熱愛和對于未來的憧憬。
“發現龍灣”展區則通過模擬考古發掘現場和展示考古工具等方式,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體驗了一次考古發掘的過程。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考古學家們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來探尋歷史的真相和文明的奧秘的。
“章華之勝”展區則是整個博物館的重頭戲之一。這里通過大量的文物和復原場景等方式,生動地展示了章華臺在當時的輝煌景象。無論是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還是華麗的服飾和裝飾品,都讓我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充滿繁華與榮耀的時代。同時,這里還通過復原場景和多媒體展示等方式,讓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了章華臺的建筑規制和宮廷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最后,我們來到了“任重道遠”展區。這個展區主要展示了龍灣遺址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等內容。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考古學家們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保護和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的,以及他們為了傳承和弘揚楚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同時,這里還展示了未來龍灣遺址公園的發展規劃和愿景,讓我們對于這座國家級遺址公園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一座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遺址公園,更是一座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覽、休閑游憩、研學拓展、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楚人的卓越智慧,也可以領略到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讓我們一同走進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探尋楚文化的輝煌篇章吧!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品總數約11萬件,分十五大類:書畫、金屬、陶瓷、工藝、證章、文獻、印刷、紡織品、石刻、錢幣、照片、剪紙、郵票、唱片和其他雜項等。其中1841年江南提督陳化成督造的振遠將軍銅炮、1880年吳猷豫園宴樂圖軸、1895年英商道白生公司制清花機、清末點石齋畫報原稿、1911年民國總統候選人提名及當選人斗方、1923年上海匯豐銀行銅獅、民國百子大禮轎、民國柳亞子主編《上海通志稿》稿本、老上海地圖、《徵信錄》等都是館藏重要文物。
曼胡默爾(mann+hummel)作為一家過濾設備的開發和生產商,擁有超過75年的歷史。他們在總部大樓內建立了一座博物館,通過各種主題展示公司的歷史、過濾技術和當前業務,以吸引參觀者并提供互動體驗。
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的戰略支點,依托國家級經開區、僑夢苑創新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已構建起“戰略樞紐+產業引擎+創新高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自1988年成立以來,開發區從昔日的城郊荒地蛻變為廣州東部樞紐核心區,形成以永寧大道為軸心的泛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200億元,占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18.7%?。 通過《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法治化賦能,開發區獲得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聯席會議制度支持、23條政務服務綠色通道等政策紅利?,實現“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產業扶持”全流程自主決策。當前正以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為引擎,聯動新白廣城際、廣汕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灣區經濟圈”和“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2024年國際班列開行量占全省42%?。在產業生態構建上,形成“雙核驅動+多元協同”模式:以廣汽本田、北汽新能源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集聚企業超200家,本土配套率達75%;以增芯項目為引領的集成電路產業,帶動越海集成、國顯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設計—制造—封裝”完整鏈條?。 科技創新方面,開發區通過國家級僑夢苑引進123個華僑華人項目,建成12個“眾創空間—加速器—產業園”孵化載體,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4.2%,高于全市均值1.5個百分點?56。未來將重點拓展20個新興產業賽道,包括低空經濟、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通過TOD綜合開發片區和零碳示范園區建設,塑造“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國際化現代產業新城?
能源幾乎是地球上所有事件背后的驅動力人們越來越迫切的需要尋找到可行的替代能源。探訪那個處在開發未來能源風口浪尖上的風云企業——蒙泰。
在中國福州馬尾,一座承載著近代中國自強之夢與海洋情懷的宏偉建筑靜靜佇立,這便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船政文化的傳承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展覽形式,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籌建于1997年,初名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2004年全面改版并更名為現名。它不僅是一座專題博物館,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榮譽的獲得者。2024年8月,它更是榮膺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殊榮,這標志著其在船政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當時間跨入2025年,博物館的形態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變革——它不再只是歷史與文化的容器,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動態場域。作為展廳設計師,你是否也感受到這種悄然蔓延的挑戰?觀眾對沉浸感的閾值越來越高,技術迭代的速度遠超想象,而如何用空間講好一個"不喧嘩,自有聲"的故事,正成為行業的核心命題。
在當今城市發展的脈絡中,社區服務中心(或稱鄰里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已悄然成為居民生活的核心錨點。它超越了傳統行政場所的范疇,日益演變為集政務服務、鄰里交往、文化展示、精神培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樞紐。是政策落地、服務延伸的窗口,更是凝聚社區情感、展現時代風貌、傳遞文明理念的生動載體。
在展廳展館中,時間軸設計是一種強大的表達方式,它可以描繪歷史、文化、科技、經濟或社會變革等眾多領域的發展軌跡。通過時間軸的呈現,參觀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這些主題的深厚歷史背景及其發展歷程。
挪威法格內斯瓦爾德雷斯民俗博物館舉辦的“Rotasjon”(旋轉)展覽是一項展示挪威豐富文化遺產的重要活動。這個展覽不僅收集了150年前的美麗民族服飾(“bunad”)和民間服飾,還展示了當地的手工藝傳統,體現了挪威深厚的歷史和文化。